海绵城市 – 生态设计的重要元素
iPD认为,设计不仅要考虑项目的参数和变量,还需要放眼于未来。创新的澳洲水敏性城市设计(WSUD)可以从根本上将策略转化为景观设计,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落实为设计手法。因此,水敏性城市设计“WSUD”将是iPD未来发展的主要导向。
“海绵城市”是中国对澳洲水敏性城市设计“WSUD”的普遍说法。2015年9年2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海绵城市”建设,合理利用雨水蓄排,解决污水黑臭,有效推进新型城镇化。“海绵城市”结合城市规划设计旨在通过建设雨水径流调蓄和承泄设施完善城市排洪排涝体系。这个举措因应了城市高密度发展以及因气候变化造成频繁出现极端天气问题给市政带来的压力。城市中的楼宇能做到的只是将水导向街道:让水流入排水沟后流向大海。但是,未来越来越多的城市将面临雨洪的问题,城市中现有的排水系统已经不能满足未来的需求。尤其是依赖于水资源供应的城市,如洛杉矶,被收集后的雨水将成为一个重要的资源。与其让收集后的雨水流失,城市可利用“海绵”机能净化并储存雨水后实现循环再利用,可用于浇灌植物。
尽管现在水敏性城市设计的概念已经广泛的被大众所接纳,但是它在公园以及社区开发等项目中的实际应用却是滞后的。其中一个造成实际应用滞后的原因是如何利用设计去整合 “水敏性”与“城市设计”这两个概念。很多开发商和专家将“水敏性城市设计”或者“海绵城市”的技术和理念视作两个独立的元素,认为“海绵城市”技术是可以像一个统一的模型安置在各个不同的项目当中。恰恰相反,在iPD我们将“海绵城市”视为景观设计的重要策略。在我们看来水敏性城市设计不是设计中可有可无的选项,它应被视为巩固设计根基的重要策略。水敏性城市设计不应该直接叠加在设计之上,它应该作为设计师初期进入项目时的导航。iPD近期完成的新江南生活荟项目就是这样一个成功的案例。建筑设计师在办公楼前设置了一个大型坡道,iPD结合WSUD的理念与技术,整合生态植物将坡道改为大型的生态阶梯,提供了一个结合雨水花园系统以及通达系统的大型生态阶梯。访客到此第一眼并不会认为这是一个生态性景观,因为每一寸生态元素都被景观设计巧妙地运用在整体设计当中,生态与景观设计完美的整合在了一起。这正体现了iPD有别于他人的设计策略:生态已经成为并且将持续成为我们景观设计中的重要原则。生态与美学,在iPD,是一种自然的融合,而不是叠加。只有坚持这样的原则,才能真正落实设计将“以人为本”作为出发点,实现:适应性,前瞻性,实用性以及最根本的创新性,将艺术创造的机会发展为重建自然和谐的方式。
雨水反应滞留器,是水敏性城市设计中的重要元素,它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构成部分。 它是时间,空间以及物质三个元素交互作用的成果。首先需要过滤掉水中的杂质,然后让水流过沙层,这部分就是我们常看到的雨水花园。经过雨水花园的处理之后进入处理型湿地,水流过不同的池子,每一个池子深度不同,有不同的植物。不同的湿地植物处理不同的污染物,这取决于他们的深度。经过处理型湿地之后,通过叠水的形式让水流动起来并带入一些氧气。通过这样的一个完整的过程之后,水质将呈现明显的改善。因此,反应滞留器在设计实践与理念的落实之间提供了一个和谐和有机的处理方法。通过这样的相互作用,以及生态理念与设计实践的整合,不仅促进了设计美学的革新,也指引了为未来设计的发展方向。